鏖战永昌 建立政权播撒革命火种

来源:  甘肃日报    日期: 2021-06-02 分享+

11.jpg

巍峨挺立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铭功摄

12.jpg

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纪念馆。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裴 强

13.jpg

纪念馆内展出的表现红西路军英勇战斗的浮雕。

14.jpg

永昌县红西路军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

15.jpg

永昌县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刘 成 崔亚明 谢晓玲

永昌,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古丝绸之路必经通道。85年前,在这片古老而苍凉的大地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战歌。

1936年11月中旬起,红西路军占领永昌40余天,在永昌境内的水泉子、八坝、东二十里铺、郭家下磨庄、北海子、水磨关等地同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艰苦鏖战,歼敌6000余人,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为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河东红军的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披荆斩棘 永昌城上红旗飘

3月的永昌春寒料峭,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庄严肃穆,高高的白杨和苍劲的松柏挺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革命遗物,一份份史料……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把我们带进了红西路军在永昌浴血奋战的40余个日夜。

1936年11月18日,西进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先头部队红30军军长程世才率89师267团、269团与总部直属骑兵师一部攻克永昌县城。21日,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军政委员会)及直属部队进驻永昌县城,总指挥部设在县城南街东侧驴市街(今解放路)的天主教堂。

占领永昌县城后,红西路军遵照中央指示,发出《告指战员书》,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战胜敌人,加紧创建永凉革命根据地。

在永昌城乡,红西路军干部战士广泛张贴由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布告”,刷写标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发动群众。

12月5日,在县城旧政府院内召开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成立大会。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是红西路军西征以来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经过半个多月的深入工作,红西路军在永昌县城及郊区四周建立了13个区、乡、村苏维埃基层政权,还组建了青年队、儿童团和妇女会。各级苏维埃政权和群众团体成立后,积极协助红西路军抗击敌军,养护伤员,为部队筹粮筹款、缝制冬衣等。

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及乡、村苏维埃政权的成立,让当牛做马的劳苦大众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永昌人民拥护共产党建立的新政府,军民共筑保卫新生政权、消灭敌人的血肉长城。红西路军进入永昌后,终日战火连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经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成员宣传动员,有不少青年参加红军,有的经过短期训练,就投入战斗。据不完全统计,红西路军西进时,永昌有140名新兵随军西进。

红西路军在永昌建立革命根据地,马步芳、马步青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蒋介石也连电督战,命马步芳、马步青部骑步兵、甘青民团12万人马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兵,红西路军将士斗志昂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永昌的40多天里,红西路军英雄的队伍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2000余名将士为了理想信念长眠永昌大地,红军指战员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在永昌大地上播下革命的火种。

艰苦鏖战 浴血歼敌斗志坚

在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里,一位老人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身着红军军服,眼神坚毅而有力,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这位就是王定国老人。”讲解员介绍说,她的一生和永昌有着不解之缘。

通过翻阅王定国老人的回忆录,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1933年10月,王定国参加红军。她先后任四川营山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2月5日,已是红西路军总政治部前进剧团一员的王定国,和60余名战友,在红9军一个武装班护送下前往红9军驻地永昌县东寨慰问演出。但当他们到达东寨时,红9军部队已于前一晚连夜转移,窜犯至此的敌马步銮骑兵团却于此时到达。

“当时红军虽有六七十人,但除武装班外,演职人员中只有团长、指导员等少数人配有枪支弹药,其余每人只有两三颗手榴弹,战斗力比较薄弱。”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党史研究员袁永涛告诉记者,剧团团长周汝功和指导员廖赤健当机立断,命令大家迅速撤进公路南侧的郭家下磨庄,关闭庄门,登上庄墙防御待援。

敌人认为发现了红9军军部,遂将庄院团团包围,并发起疯狂进攻。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多次打退了敌军,但最终因弹药耗尽,剧团团长周汝功、政委易云均、指导员廖赤健、副团长汪贤臣、导演任炳煌及武装班战士英勇牺牲。

夜幕降临时,敌军用火烧开庄门,庄内失去战斗力的王定国和四五十名战友全部被俘。在战斗过程中,剧团战士曾连接绑带吊下一名战士前往总部报信,总部闻讯后即派一支骑兵增援,但最终未能解救出这支从川陕苏区时期建立起来的红军剧团。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她和战友们在监狱里顽强不屈,坚守信仰,用信念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红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辗转回到兰州,回到革命队伍中。

在位于永昌县东寨镇下三坝村二社的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当年战斗土堡的一段残垣断壁和一个个弹孔,见证着这段壮烈的战斗。“看到这堵墙,好像一个个红军战士向我们走来,你想接触他们时,他们又不见了……先烈用他们的遗骨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在遗址前讲述战斗经过的袁永涛动情地说。

“勾家西庄战斗、郭家上磨庄战斗、水泉子战斗……”袁永涛告诉记者,红西路军在永昌同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艰苦鏖战,歼敌6000余人,以生命为代价,让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红色热土。

1936年11月25日,敌马元海率3个旅2个团及地方民团尾随红30军至八坝,向红军前沿阵地程家南庄、陈家庄等村落进攻。敌人在动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后,利用骑兵优势气势汹汹地向红军阵地扑来。面对顽敌,驻守在此的红30军88师全体指战员在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奋勇杀敌,殊死搏斗。战斗进行了两天,共毙敌800余人,重挫了敌人的气焰。

八坝阻击战战斗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镇南庄村十社,这是在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红西路军战斗遗址。记者看到,那高大的土围墙虽经历了85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坚固如初,墙壁上存留下来的那些弹孔、枪眼、地洞,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这场阻击战是红西路军在永昌境内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战斗,打击了马敌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县城红西路军总指挥部的安全。

坚定信仰 英雄业绩铸丰碑

1936年12月中旬,敌马元海部趁红军兵力不足,调集5个旅及4个民团,出动飞机助战,围攻永昌县城。18日,马元海率所部主力再次攻击红军东二十里铺阵地。敌人的步兵、骑兵在火炮掩护下,发起一次次集团冲锋。

面对强敌,红9军27师各部沉着应战,相互策应,坚守阵地。总部闻讯后,立即派出增援部队。当总部援兵赶到时,全体指战员在师长刘理运指挥下,冲出阵地,发起反击。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红军虽毙伤敌400余人,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勾家西庄、郭家上磨庄等阵地陷落,师长刘理运、81团团长肖永继、军敌工部部长姜焕绚等5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袁永涛说。

1936年12月21日,马元海集中1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总攻永昌县城。当时红军守城部队有红9军一部、30军88师、妇女独立团和总部直属部队。

当日拂晓,敌军开始攻城。红军战士在城内市民的支援下与敌搏杀。同时,从县城东、西两翼赶来增援的红军也与马敌发生激战,不断向县城靠拢。

经过几番激战,马元海见自己已处在被城内外红军两面夹击的状况下,便丢下600余具尸体仓惶收兵。

此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传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根据军委主席团电示,改变军事行动部署,决定撤离永昌,继续西进。

由于连续苦战,红西路军各部伤亡较多,弹药补给匮乏,且疲惫不堪;而敌军又以重兵压境,围追堵截,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种情况,在突围西进前夕,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决定把伤病员转移到水磨关以西的梅家寺、南泉、新城子等处暂由红军控制的村庄安置,总直机关由红9军一部护卫,趁夜转移到南泉的田家庄、杏树庄、陈南庄等处,地方苏维埃政府成员做好准备,在大部队撤离后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敌马元海觉察到红军转移迹象后,匆忙调集部队,于12月27日再次进攻永昌县城。战斗中,敌人的骑兵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天寒地冻中,衣衫褴褛的红西路军战士迎着朔风与敌厮杀,艰难击退来犯之敌,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战斗结束后,南沿沟村的群众自发地将阵亡的红军战士遗体抬到一处废弃的砖窑里秘密埋葬。

当天夜里,红西路军总部及所属红9军、红30军紧随驻防山丹的红5军,突破围堵,摆脱追兵,全线撤离永昌,经南泉、新城子和毛家庄,沿祁连山穿越八个墩滩和大马营滩,顶风冒雪,开赴新的战场。

今天,硝烟已经散去,但英雄的故事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近年来,永昌县对八坝阻击战遗址、大沽政治部旧址、总指挥部旧址、前进剧团遭遇战遗址、遗迹等进行保护复原修缮,精心打造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同时,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砥砺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中汲取力量、砥砺品格、启迪智慧。

红西路军在永昌大地上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永昌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懈奋斗。

历史回音

红色沃土展新颜

袁永涛

永昌县是一块革命的红色沃土。1936年11月至12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永昌境内播撒革命火种、建政、扩红、筹资,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40余天,有力配合河东红军主力战略大行动,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歼敌6000余人,2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忠诚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红西路军伟大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永昌人民砥砺奋进,改革发展。我多年在永昌工作、生活,深切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的干部群众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新变化,呈现出新面貌。如今,永昌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福祉日益增进。这奋斗精神,这沧桑巨变,令人自豪和欣慰,也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工作,自觉肩负起职责使命,以深入挖掘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光辉历史、文化内涵为己任,以严谨的态度,深钻细研,大力弘扬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主动担当作为,依托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教育主阵地,以红西路军战斗遗址为红色课堂,走进学校、企业、农村、街道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者系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党史研究员)

记者手记

让红色印记永放光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成

“人民军队是救国救民的军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致联合起来打日本!”“实行停止内战,一致联合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位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宦家庄的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庄院堂屋墙壁上完整保存了以“大沽政治部”的名义,用红、黑两色刷写的七条宣传标语。这些标语体现了红西路军联合当地民众,保卫西北,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有力抨击了旧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军阀统治,唤醒了西北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转战永昌期间,红西路军在停留过的村舍和街道上留下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主张,但多数被敌人抹除。大沽政治部旧址保留下来的这些宣传标语,也是红西路军在甘肃、新疆、青海三省区唯一留存下来的红色标语遗迹。

这组红色标语历经80多年风雨,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对于后人进一步研究红西路军征战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墙上标语的字迹已渐渐模糊,但却饱含着红西路军战士对信仰的坚定追求,诠释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忠诚。从这些红色印记中,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红西路军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同群众生死相依、艰苦奋斗,与敌人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气概。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与奋进。在伟大时代召唤下,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实现新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