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徽两康”战役: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

来源:  甘肃日报    日期: 2021-05-25 分享+

31.jpg

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内的主体雕塑——“征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32.jpg

红二方面军在成县五龙山战斗遗址。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平良

33.jpg

康县朱家沟处处彰显红色文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我省陇南地区组织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8月下旬,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国民党调兵遣将,围追堵截,企图阻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央军委部署,红二方面军下一步的行动是:“东出甘南和陕西省南部,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和宝鸡地区,从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

按照这一战略部署,9月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决定组织“成徽两康”战役。9月11日,红二方面军分三路纵队进军陇南。17日,红军攻克成县县城。18日,进入两当县城。19日,进驻徽县县城,同时攻克康县县城。仅仅10天时间,红二方面军就胜利地完成了作战计划。

“成徽两康”战役后,甘陕南部形成了一个临时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西北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甘肃革命斗争的发展。

血战五龙山

前川的高粱后川米,

中川要种棉花哩。

红军好比及时雨,

来到了成县坝里……

在红色热土上,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距离成县县城十几公里的五龙山,青山环抱,树木苍翠。与现在的宁静悠远不同,85年前这里曾响起隆隆枪炮声。

成县,是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区域之一。1936年9月16日,红二方面军进入成县境内,先后转战大川坝、孟家崖、五龙山、紫金山等地,历时二十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红二方面军攻占成县县城后,国民党王钧部于9月27日沿红军来路向成县方向进犯,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向红军阵地狂轰滥炸,企图将红二方面军一举歼灭。

面对强敌,红军果断向东撤离至成县抛沙五龙山,构筑起阻击防线。

五龙山地理位置独特,是成县县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国民党部队要想攻击县城,必须先跨越此山。由于山地地形复杂,便于隐蔽,红军便在这里阻击敌军,以保证主力顺利北上。

“敌方以五门钢炮、两架飞机为火力掩护,强渡抛沙河,猛攻六师十八团。十八团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击退敌方多次进攻。危急时刻,四师十二团政委杨秀山率队迂回敌后,敌方侧背受击,遂退回一河之隔的牛斜山。”成县文史爱好者张永祥介绍说。

经过一天多的激战,红军胜利完成了钳制敌军、掩护主力集结的任务,但伤亡亦重。红军突击队队长贺虎不幸中弹牺牲;十八团政委周盛宏牺牲;十二团政委杨秀山身负重伤……这一役,百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在五龙山。

时光荏苒,如今的五龙山战斗旧址上建起了烈士纪念园。园内残留的战壕、弹痕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场景。

“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过红军的故事,尤其是红军在我们成县的故事。”张永祥说,自己先后当过乡村教师、校长、教育局机关干部,却始终没有放下对那段历史的研究。

2003年,成县县委党史办抽调他开展调查、收集红二方面军在成县的有关资料,参与编撰党史资料汇编。

了解得越多,伟大的红军精神对张永祥的震撼越多,他决心用自己的笔把这伟大的历史画卷描绘出来。为此,他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在陇南的战斗史实为框架,创作了长篇小说《铁血红旅》。

“随着战争年代亲历者的相继离世,知道那段峥嵘岁月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红军长征在成县的历史,教育引导我们的下一代传承好长征精神。”张永祥说。

红军在徽县的21天

时光见证历史,历史催人奋进。跨越历史烟云,被热血浇灌的长征路上,红军故事代代相传。

走进徽县的“成徽两康”战役纪念馆,一张张记载历史的资料图片、一件件见证惨烈战斗的文物,吸引着参观者纷纷驻足、沉思。

“我们现有馆藏革命历史文物69件(套),县境内现存革命历史遗址20余处。”纪念馆副馆长谢鹏飞告诉记者。纪念馆内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当时,“成徽两康”战役的总指挥部就设在徽县,贺龙、任弼时、甘泗淇等主要领导人在徽县驻扎21天。

1936年10月1日,红二方面军在徽县召开紧急会议,做出北渡渭河的重大决定,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

红军在徽县的21天,在当地播下革命的火种。红军长征离境后,许多革命志士冲破黑暗,寻求救国之路,积极寻找中国共产党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1938年底,徽县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小组,以吴治国、山炯堂、周冠军、葛维西为主要代表的徽县地下党开始了光荣而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并把组织工作发展到临近的甘陕数县。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80多年过去,留存在徽县大地上的这些故事,把我们带入了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而纪念馆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既饱含着深情,更蕴含着力量。

近年来,徽县对县内的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我们要把红色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后辈儿孙铭记过去的红色岁月,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人流血换来的!” 谢鹏飞的话语铿锵且坚定。

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站在康县县城的白云山极目远眺,山峦起伏,群山环绕,绵延的山林传来阵阵松涛声,犹如一首首英雄赞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来到位于山上的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主题雕塑——“征程”。

据介绍,这组雕像是为了纪念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陇南,并在陇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雕像中几位战士相互搀扶,他们虽然身体疲惫但步伐有力、目光坚定。在他们身上,反映了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崇高信仰的无限坚贞。他们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硝烟散尽,换了人间。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康县人民经过不懈奋斗,也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良好的生态是康县引以为傲的“家底”,也是践行“两山”理论最大的优势。

但山大沟深耕地少。全县80%以上农村人口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2011年贫困面高达54%。

如何用“生态破题”交“脱贫答卷”?考验的是地方党委负责人的决心、勇气和担当。

康县的选择是——既能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的发展思路。

为此,康县大力实施“四个全域工程”,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在康县全境生根开花……

一系列量身定做的发展举措为康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2019年,康县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现已全部建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2镇16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

大水沟村籍退休老将军张继堂2015年从贵阳回乡探亲时十分感慨:“没想到家乡变得这么好,跟做梦一样。”

如今的康县,一个个绿色产业从无到有,群众鼓了腰包,添了笑颜,一座座美丽乡村拔地而起,富了乡亲,美了家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吴梦寒 陈多 洪文泉 杨唯伟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熊园

历史回音

传承红色印记 永葆革命精神

谢鹏飞

长征途中的红色印记是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遗产,诉说着革命故事,蕴含着革命精神,对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传唱范围越来越窄,流传的民间红色印记逐步消失。深入挖掘整理现有的红色印记,编印红色书籍,打造红色经典故事,创新红色文化节目,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形成地方红色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徽县有着众多革命遗址,这些都是红色印记的实物载体,重视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资源保护,完善红色革命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系统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而作为我们纪念馆,也要大力推进升级改造,将红色印记纳入展出内容,建成高水平的党性教育基地。

“成徽两康”战役期间,红军部队分散住在陇南乡村,针对这一部分史实,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红色小镇和红色村落,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发展红色乡村旅游。

红色印记是长征留给人民的最亮底色和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要加强红色印记理论研究,深挖红色印记时代价值,不断创新红色印记传承方式,建立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传承途径,自觉把红色印记融入红色基因传承过程,让长征的信仰之火熊熊不熄,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系徽县“成徽两康”战役纪念馆副馆长)

记者手记

不能忘却历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红色甘肃,红色记忆。翻阅档案,查找文献,在发黄的文字记录中,在历史研究者的评说中,我们仿佛走入那一段段豪迈的历史。

然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禁也让人思考,如何让红色的革命火种传递下去,利用现有红色文化,系统化、深层次、全方位保护红色文化,珍存红色记忆。

陇南市的做法是——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陇南组织党史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搜集、整理、采写,大批革命旧址、文献、歌谣、故事得以保存流传。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学习中弘扬革命精神,让历史血脉代代相传。

不能忘却历史——老旧的革命旧址要焕然一新,尘封的记忆需被重新唤起。

不能忘却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文化而文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

不能忘却历史——明白幸福的今天来之不易,踏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走好新的长征路。

正如一位诗人在《红的力量》中所写——“是先辈的热血,浸润大地/是年轻的生命,慷慨赋予/是革命的信念,坚定不渝/是不屈的斗志,刚毅如铁/这就是红的力量/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听历史的脚步,回望历史的身影,我们一起携手开创陇原大地更加美好的未来!